《列子》仲尼篇
仲尼,即孔子。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,思想家,政治家,教育家,社会活动家,古文献整理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他一生从事传道,授业,解惑,被中国人尊称“至圣先师,万世师表”,其言论和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。《仲尼》篇由三段议论和十二个故事组合而成,旨在论述如何遵循“道”的本性来认识世界,其中兼述养生体道方面的内容。全篇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部分:前四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,主要讲述如何达到无乐无知,真乐真知的境界,那就是亢仓子所说的“体合于心,心合于气,气合于神,神合于无”。至于什么是“圣人”,孔子用这种无为而不为的顺物之情做了巧妙回答。从这些都可以看出,即使四贤的仁、智、勇、庄加起来也不及一圣。第二部分是第五到第八自然段,其中南郭子的“貌充心虚,耳无闻,目无见,口无言,心无知,形无惕”,列子的“心凝形释,骨肉都融”、“物物皆游,物物皆观”,龙叔的“方寸之地虚矣,几圣人也”等等言行,都体现了养生体道的内修功夫。第三部分是第九到第十一自然段组成,论述了生与死有幸运和不幸运之说、物极必反、无知主宰有知,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明道与常理无处不在。第四部分为第十二到第十四自然段,从公仪伯所讲善于使用气力胜过以力气自负,公子牟与乐正子舆争论公孙龙的言论是谬论,还是“至言”,到尧治理天下“不识不知,顺帝之则”,讲的都是处事、治国要遵循“道”,不能任意逞志。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第五部分,是关于关尹论“道”,是对上述四个部分的故事和议论的概括和总结,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,不能违背“道”的本质。